储热量的确定除了要考虑经济性,还应考虑电网对调峰的要求。
优得新能源科技(宁波)有限公司(简称优得运维)CEO兼联合创始人罗群芳罗群芳是行业知名专家,他在多个场合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,他说,不少电站业主对运维管理不了解,提不出符合实际的运维管理要求。整个运维行业也是水准不一,鱼龙混杂。
还与多家上市公司、能源企业、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意向,未来三年,运维服务体量预计可达15GW。在罗群芳看来,由于普遍对电站运维的认识不足,再加上传统运维模式无法满足电站故障预警、发电量考核、电站清洗前后发电量对比、清洗方案与清洗周期提醒、电站关键电气设备运行性能分析与评估、电站系统损耗等新要求,导致多数电站的收益都没有达到预期。近日披露的一份全国范围光伏电站巡检结果显示,大多电站业主对运维知识并不了解,严重影响了电站收益、甚至安全目前国内的一线厂商如隆基乐叶、晶科、晶澳、天合、阿特斯、尚德、协鑫等都在积极扩产高效PERC电池。他介绍,大同领跑者基地一共采用13家31种光伏组件,其中单晶硅组件占62.1%,多晶硅组件占37.9%;在众多组件中,采用PERC技术的全部为单晶硅光伏组件,占整个组件用量的23.5%。
明年,如果有大规模上PERC电池的热潮,单晶会占相对大比重。一方面,对于做常规电池的企业来说,明年也会引起一波投资PERC的热潮。多晶硅方面,2014年国内前10家多晶硅企业产量共计12.5万吨,占国内总产量的92%,较2010年提升15个百分点。
2015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量达到15.13GW,自2010年以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6%,至2015年底累计光伏装机量达到43.18GW各环节产量前10名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位于中国大陆。自2010年以来,光伏组件产量以年均30%以上的增长率快速发展。欧洲市场已从10年前占中国出口市场的70%以上下降到2015年的20%以下,亚洲市场快速成长并已在2015年实现了占比超过50%。
《可再生能源法》刚刚实施时,光伏在普通百姓眼中还只是一个生涩的概念性词汇,社会认知度极低,主流媒体不屑一顾,而光伏技术的应用普及度则基本谈不上。目前,大型地面电站仍然占据中国光伏装机总量的80%以上,电站开发呈现出与水力发电、农业、养殖业、生态治理相融合的发展趋势。
据不完全统计,2014年国内光伏行业发生兼并重组事件共15件,而在2010年行业内鲜有兼并重组事件发生。国际市场格局变化加剧,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。企业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快。配套产业链环节取得重大进展,产业体系竞争力国际领先。
在专用材料方面:目前,铝浆供应已经完全实现国产化,国内从事光伏铝浆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企业有20多家;国内背面银浆市场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已经被打破,仅儒兴和光达两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即达到50%以上;传统的国外背板企业市场份额正在下降,国产背板供应商正在整体崛起,苏州赛伍于2014年跃居全球背板出货量第一位;中国光伏EVA胶膜已实现国产化,自给率已达到95%以上,2015年中国EVA胶膜产量占世界总量的80%以上,仅杭州福斯特一家产量即达到2.9亿平方米,约占全球市场的40%;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白压花玻璃生产国,全世界93%的晶体硅光伏组件采用中国生产的光伏玻璃;中国已经占据全球边框市场的80%左右,爱康金属连续9年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15%以上,居全球边框行业之首;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支架生产基地,中国生产的支架数量占据全球份额的50%以上。十二五初期,受光伏产业暴利以及地方政策引导,光伏制造业产能迅速增长,并且产能分散。2015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量达到15.13GW,自2010年以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6%,至2015年底累计光伏装机量达到43.18GW。国内光伏市场快速扩大,市场应用逐步多元化。
2015年光伏组件产量约为45.8GW,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9%。在金太阳工程与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政策的拉动下,中国光伏发电市场快速增长。
目前,一条100MW生产线的工艺设备的投资,仅需要6000万元人民币左右,而在10年前,大约需要1.6亿2亿元人民币。与此同时,随着中国多晶硅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国光伏市场的不断扩大,中国多晶硅依赖进口与太阳能电池依赖出口的情况不断得到改善。
生产技术与产品性能不断提升,生产成本不断下降。多晶硅对外依存度与太阳能电池产品出口占比已分别从2010年的51%与90%下降至2015年的41.3%与52.4%。以浙江省为例,截至2014年底,全省光伏企业数量为260家,同比减少了110家。在生产线专用设备方面:2015年中国光伏设备行业总营收约为80亿元,光伏设备相关企业数量达到80家以上,从业人员超过8000人。产业规模迅速提高,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前列。另外,也有企业通过签订代工协议,以规避双反税率,绕道布局全球市场,如昱辉阳光已在7个国家建立了长期代工关系。
晶硅电池生产的每瓦耗硅量由2010年的约7克降低至目前的5克左右。在生产工艺水平的驱动下,产品生产成本不断降低。
多晶硅生产平均综合电耗已降至90kW.h/kg,部分企业甚至已低于70kW.h/kg。2013年下半年以来,在中美日等新兴市场拉动下,国内光伏产业逐步回暖,主要企业产能利用率逐步攀升,但中小企业却很难获得订单,产业发展呈现出大者恒大、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,产业集中度逐步提升。
光伏产业发展的深远意义深入人心,各级领导高度重视。从城市到农村,光伏的技术知识及其应用知识正在逐步深入人心,光伏的普及度迅速扩大、蔓延,光伏应用正在逐步走向家庭,从而形成光伏产业发展的广泛的群众基础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、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等国际场合的郑重承诺、中国政府向联合国递交的国家自主减排贡献文件中,都承诺了2020年、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要达到15%、20%的能源转型目标。先进光伏企业的晶硅组件生产成本已下降至2.52.6元/瓦,多晶硅综合成本已降至9万元/吨以下,系统装机成本降至8元/瓦以下,度电成本降至0.60.9元/千瓦时。单晶及多晶电池的产业化效率分别达到19.5%和18.3%,处于全球领先水平,部分企业生产的N型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2.9%。部分企业选择在终端市场建厂以贴近市场,如中电电气在土耳其新建电池及组件工厂;部分企业到成本洼地建厂以降低生产成本,如英利在泰国新建组件厂,卡姆丹克在马来西亚新建硅片厂。
自2010年以来,随着中国光伏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,多晶硅进口量与太阳能电池出口量也不断扩大,2015年分别达到11.6万吨与24GW,分别较2010年增长144.2%与140%。20112013年初,全国光伏产业盲目性扩张的后果开始集中显现,产品价格大幅下滑,光伏行业几乎全线亏损。
阿特斯、保利协鑫等龙头企业在加拿大、美国和日本光伏项目储备达到700MW以上。光伏应用模式逐步多元化。
物美价廉的太阳能光伏产品为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其中太阳能电池组件至少有16家企业产能超过500MW、12家超过1GW;20052015年,中国大陆累计生产太阳能电池169GW。
同时,随着市场的良性发展,光伏行业马太效应进一步发酵,那些竞争力不强、经营情况不好的光伏企业将逐步被市场淘汰。前10家组件企业产量合计19.7GW,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5%,较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。2015年中国多晶硅开工企业数量达到16家,产能19万吨,产量达到16.5万吨,相比2010年增长2.6倍,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7.8%。5年里,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面对的传统国际光伏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,中国的光伏国际市场已从发达国家延伸到发展中国家,中国光伏组件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增强,市场范围已经遍及亚洲、欧洲、美洲和非洲,其中中国、日本、印度、韩国、泰国、菲律宾、巴基斯坦、土耳其、东南亚、拉丁美洲、中东和北美均出现了较快增长;全球光伏应用市场的重心已从十年前的欧洲市场转移至中、美、日等市场,中、美、日、英合计已占据了全球市场的70%左右;新兴市场如印度、拉丁美洲诸国及中东地区则亮点纷呈。
十二五时期,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经历了产业大起大落的阶段。十二五期间,国务院发布的《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》(国发〔2013〕24号)及配套政策的出台,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,使光伏发电规模加速扩大。
产品性能也得到不断提升。主流组件产品功率达到260265W,较2010年提高近13%。
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优化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》,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兼并重组过程中的政策性障碍,金融机构也在通过相关政策性基金支持企业加强兼并重组。光伏水泵、光伏路灯、光伏树及光伏消费品等光伏应用产品形态逐步多样化。